信息公開左

【視角】“十三五”172項重大水利工程能否緩行?

2016-07-15 22:01
2016-05-29 水進展

兩會期間,國家十三五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再次刷爆人們的眼球,作為國家在水資源領域的重大舉措,兼顧經濟、社會、生態多重效益,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建設生態文明的新發展戰略背景下,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水資源永續利用的角度,我們有必要以審慎的、科學的眼光來思考這些重大水利工程的歷史作用,否則,在經歷了巨額投資過程之后,又會重演一地雞毛的窘境。

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建工程,還有一部分是將要在十三五期間陸續開工建設的。包括有:鄂北調水(湖北)、碾盤山水電站(湖北)、古賢水利樞紐工程(陜西)、引江濟渭(陜西)、引江濟淮(安徽)、淮水北調(安徽)、大藤峽水電站(廣西)、阿爾塔什水利樞紐(新疆)、夾巖水利樞紐(貴州)、引洮供水二期(甘肅)、出山店水庫(河南)、觀音閣水庫輸水(遼寧)、拉洛水利樞紐(西藏)。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521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啟動重大水利工程的現實背景為,當前我國推進新四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對水資源支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水利設施薄弱仍是明顯掣肘。在繼續抓好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有序推進一批全局性、戰略性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特別是在中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建設一批重大調水和飲水安全工程、大型水庫和節水灌溉骨干渠網,十分緊迫和必要。這對夯實農業基礎、保障糧食安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水生態環境,促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將發揮長期的積極效益,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資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據預計,十二五末期和十三五期間分步建設納入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建成后,將實現新增年供水能力800億立方米和農業節水能力260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7800多萬畝,使我國骨干水利設施體系顯著加強。具體的工作措施是,一要推進重大農業節水工程,突出抓好重點灌區節水改造和嚴重缺水、生態脆弱地區及糧食主產區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二要加快實施重大引調水工程,強化節水優先、環保治污、提效控需,統籌做好調出調入區域、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用水保障。三要建設重點水源工程,增強城鄉供水和應急能力。四要實施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綜合考慮防洪、供水、航運、生態保護等要求,提高抵御洪澇災害能力。五要開展大型灌區建設工程。堅持高標準規劃,在東北平原、長江上中游等水土資源條件較好地區新建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同時強調要統籌使用稅費、價格等改革措施促進節水增效,加強終端配套設施建設,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使重大水利工程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后盾。

長期以來,水利部被民間調侃為工程水利部、調水部,從上述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實施的背景以及工程內容來看,雖然是由國務院部署的水利建設工作,但是,水利部灰色水利、工程水利的技術路線絲毫沒有改變。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為了補足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制約局限這個短板,我們是否只有工程調水這一唯一的舉措?

從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角度來看,流域地區水資源量是一定的,也是相對平衡的。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部分地區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局面,各種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不斷加劇,最后都匯入總體水環境,不僅是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也是大氣污染的成因之一。我們始終沒有把水污染治理當作治水工作的頭等大事,在水質性缺水地區,熱衷于工程調水,從而打破了流域間水資源量的平衡,減少了被調水地區維持水生態平衡最基本的水資源量,形成被調水地區生態逐步枯竭的囧地,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物種逐步消失。這種造成水資源調出地與水資源調入地生態環境雙重災難的工程調水舉措,是我們的福音還是我們的夢魘,答案一想就明。


要解決這個問題,扭轉這種類似“腎透”的灰色水利工程的短期行為,需要國家在戰略層面樹立起生態水利、資源水利的技術思想和理念,實施親水的防洪策略,就地吸收、利用雨水,大力倡導企業、個人及全社會節水的良好行為習慣,大力開發節水產品,大力治理各種水環境污染,大力搞好流域管理和流域規劃,大力開展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惟其如此,我們發展各項事業所需要的水資源才能夠真正如不竭之源,細水長流。

172項重大水利工程能否緩行?


轉載自“青樸生態空間工作室”!

           

            (作者為中國海綿城市及流域管理先行倡導者)